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社會因素VS.心理因素(Ⅰ) - 失業?自殺?心理問題?(補充)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社會版新聞,這些報導總是敘述著今天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件,譬如失業自殺、詐欺、謀殺、性侵等等。可是不經我們要思考這社會或是人們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呢?還是這兩者之間是彼此相互影響的呢?
社會因素我們可以想到的是政治、經濟條件的影響,譬如產業結構改變,造成勞動力市場中低階層的勞動人口失業,經濟不景氣與替代性勞動力的使用,過多的勞動人口因此受到裁員。也有可能是市場選擇的勞動人口差異造成。另一方面是否有許多的論述、觀念成為龐大的壓力來源,導致心理產生問題、焦慮、恐懼,如精神疾病(憂鬱症)、或以自殺的手段結束生命,來面對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是否來自於心理因素造成的結果?可能本身具有精神疾病、原生疾病、殘疾等等,因害怕社會不接受他們,拒絕他們,導致他們成為窮人、成為流浪漢,譬如一些精神不正常的人。



案例1
花蓮、台北昨各有一起疑因失業裁員燒炭自殺案。一名失業銀行職員,昨被發現在花蓮一家飯店燒炭自殺,遺書寫明「工作、感情都不順,壓力很大,先走了,對不起父母」;北縣則是一名被列入公司裁員對象的男子,在家中浴室燒炭自殺身亡,家屬悲痛難以接受。
警方調查,陳容正(二十七歲,花蓮縣吉安鄉人)前天下午四時許騎機車到花蓮市福建街一家飯店投宿,遲至昨下午仍未退房,飯店服務生進入後才發現他燒炭倒在浴室內死亡。飯店前晚九時許曾聞到燒蠟燭氣味,服務生還拿空氣清香劑噴灑,卻沒想到有房客燒炭。
陳容正的母親向警方表示,兒子自小成績優異,花蓮高中畢業後推甄上輔仁大學企管系,畢業後進入金融業服務,前陣子換工作到台北富邦銀行上班,但未通過試用期六個月,前幾天回花蓮老家散心,有聽他說最近跟女友吵架鬧分手,沒想到會想不開。陳男的遺書中寫到「工作、感情都不順,壓力很大,先走了,對不起父母。」父母認屍時抱頭痛哭。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IssueID=20081103&art_id=31107257

案例2
家中支柱徒留老小 
在模具工廠上班的吳書豪(三十歲,台北縣人),因工廠景氣不佳,上月被列入裁員對象,昨在家中浴室燒炭自殺,留下一名和中國籍前妻生的四歲兒子。前妻說,吳是家中支柱,父母年老無工作能力,全家都靠他的薪水生活,前天他回家時說可能會被裁員,下午即喝酒澆愁,吳父說:「年紀輕還有機會再找到工作,怎會這樣想不開呢?」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IssueID=20081103&art_id=31107257

案例3
子失業罹癌自殺 母白髮送黑髮,不願拖累家人 病痛纏身走絕
一名男子平日靠打零工與母親相依為命,最近因為罹患癌症無法工作,他疑似因為長期沒有收入,不堪生活壓力沉重,一時想不開,在廚房拿菜刀割腕、砍頸自殺身亡。
年邁的母親發現時傷心不已。
七十多歲的老母親昨天下午外出工作回家,就發現自己的兒子在廚房裡疑似拿菜刀割腕、割頸自殺。
無奈白髮人送黑髮人,老母親一臉茫然坐在家門前不知如何是好。
老母親發現兒子尋短,強忍悲傷請一一九勤務中心派救護車前來,但是卻已經遲了一步家人表示,死者李明獻之前在台北打零工,罹患了直腸癌半年前返家休養,由於常會頭痛加上無法工作,甚至半夜都睡不著覺警方接到報案後,也前往現場了解,鄰居發現如此孝順的兒子竟然因為病痛,不想拖累家人而結束生命,也感到相當不捨難過。
http://www.ttv.com.tw/097/10/0971021/09710214345101I.htm



上則的三則自殺的案例共同都是與工作不順有最大的關係,一方面我們可以指出經濟結構的轉變導致失業最大的因素,以及在這套轉變的經濟結構的過程中是否淘汰或選擇了某些適者或不適者。一方面,心理因素也影響著行動者在面對社會因素所帶來的衝擊,使得他們選擇了某些方式或產生了某些精神上的問題,譬如自殺,成為流浪漢,或產生精神疾病。我們曾在課堂上看過流浪漢的影片,其中這位曾是雕刻師父的流浪漢,為何在失業中選擇作為流浪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是否這社會讓他失去了就業的動機,社會因素造成心裡因素,選擇流浪漢這個角色。
另一方面自殺的行為是否也反應了人在面對極大的狀態改變的其況下選擇了自殺。西方社會學家涂爾幹在《自殺論》中指出的脫序型的自殺:「脫序型自殺是當社會被某種重大危機侵襲或產生急劇的社會變遷時,社會整合力量降低,固有的道德規範或習慣遭受破壞,造成個人對團體的疏離,便容易產生脫序型自殺。這種脫序型的自殺在變遷迅速的工業化國家最為常見,特別是在經濟蕭條的不穩定時代。(Emile Durkheim,1950)」,所以是否這種失業所造成的脫序,讓他們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也就是社會因素造成了心理因素。
上則的三則自殺的案例共同都是與工作不順有最大的關係,一方面我們可以指出經濟結構的轉變導致失業最大的因素,以及在這套轉變的經濟結構的過程中是否淘汰或選擇了某些適者或不適者。一方面,心理因素也影響著行動者在面對社會因素所帶來的衝擊,使得他們選擇了某些方式或產生了某些精神上的問題,譬如自殺,成為流浪漢,或產生精神疾病。我們曾在課堂上看過流浪漢的影片,其中這位曾是雕刻師父的流浪漢,為何在失業中選擇作為流浪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是否這社會讓他失去了就業的動機,社會因素造成心裡因素,選擇流浪漢這個角色。
另一方面自殺的行為是否也反應了人在面對極大的狀態改變的其況下選擇了自殺。西方社會學家涂爾幹在《自殺論》中指出的脫序型的自殺:「脫序型自殺是當社會被某種重大危機侵襲或產生急劇的社會變遷時,社會整合力量降低,固有的道德規範或習慣遭受破壞,造成個人對團體的疏離,便容易產生脫序型自殺。這種脫序型的自殺在變遷迅速的工業化國家最為常見,特別是在經濟蕭條的不穩定時代。(Emile Durkheim,1950)」,所以是否這種失業所造成的脫序,讓他們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也就是社會因素造成了心理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