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rationalism 理性主義;理性論

(1)對於知識(包括普遍原理和歸納或經驗知識)用以描述和解釋世界並解決問題的力量所具有的普遍信念。這種觀點是所謂的理性時期(見 Age of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時期)的特點。(2)(哲學)指強調是的先驗(a priori)基礎和演繹理論的認識論立場(參閱 empircism 經驗論)。(3)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某些哲學家所提倡的理論,其中包括笛卡兒(Descartes)、史賓諾莎(Spinoza, 1632-1677)和布萊尼茲(Leibniz, 1646-1716)。這種理論認為運用演繹法便可以單純通過「理性」(Reason)取得統一的知識。(4)康德的認識論觀點,繼定義(3)所述理論之後出現,認為關於真實世界〔「物自體」(things-in-themselves)的世界〕或關於本體(noumena)的可靠知識是不可能得到的,可得到的是關於現象(phenomena)世界(人們所認識的世界)的知識。在康德看來,現象世界是在人類心智所提供的固定框架中被概念化和被感知的,如知覺的固定「形式」是「空間」與「時間」,因而有關現象世界的可靠知識是可以得到的。(5)黑格爾的觀點(見Hegel 黑格爾),他認為「理性的狡猾」不但在個人思維中起作用,而且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種普遍和進展的過程,一幅理性的歷史藍圖只有在歷史過程本身逐漸展現並最終確定時,才充分顯現出萊。這種企圖「揭開神祕外衣形式」的理性或理性主義的想法對馬克斯也有影響。

在十九世紀,上述任何一種意義下的理性主義往往讓位於非理性主義(irrationalism),如尼采(Nietzsche)的非理性主義;當時的世界大事和哲學中的懷疑派運動削弱了人們對進步(progress)的信心。然而相信進步這一意義下的理性主義,卻改換形式在社會學和哲學的許多領域中留存下來(見 Habermas 哈伯瑪斯;evolutionary theory 演化論)。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將理性論和經驗論對立起來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兩種理論在人類認識中都起作用—人類知識始終包括概念(理性論)和知覺(經驗論)。見Feyerabend 費若本。

參考自《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