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rationality 理性

rationality 理性
(1)為達到所要達到的目標時採取有效行動,即採取適合目的的手段。在這種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定義中,對於目的本身的理性不必做評價。

根據這種理性的概念,經濟行為者被認為力圖盡量擴大自身的經濟報酬,因而這種概念往往成為經濟學(economics)推理的基礎,其推理的方式有許多構成理想模型(參見ideal type 理想型)。關於理性行為的其他概念及其有關問題,參見 formal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 type of social action 社會行動類型。(2)在科學基礎上或在其他某些被認定為「理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念或知識,這些信念已經包括在定義(1)中,但這種知識和信念的理性引起的問題比知識或信念的工具有效性更廣泛,是引起哲學廣泛爭論的問題(見epistemology 認識論;ontology 本體論;rationalism 理性主義)

其他重大爭論是關於所謂原始心理(primitive mentality)的理性與否。李維布呂(Lévy-Bruhl, 1923)說儘管前工業和前科學社會中的神話(mythologies)與信仰可能最具有認知的價值,但它們反映了哪種「前邏輯」層次的心理。另一種看法認為這類社中的神話與信仰在其所發生的環境中是「理性的」(見 Winch 溫奇;magic 巫術;relativisim 相對主義)。

有一種與此不同的意見認為許多行為初看起來是非理性的,但仔細一難就會發現其有「隱性功能」(見 latent and manifest functions 隱性功能和顯性功能),例如第三世界社會中許多人的保守主義就是如此,他們多生子女可以在經濟上得到好處,特別是老年時可能得到好處。更廣泛地說,「無關理性的信仰」(nonrational beliefs),特別是宗教(religion),可能實現著普遍的社會功能,如提供社會整合(參見functionalist theory of religion 宗教的功能理論)。有時人們認為這種信仰包含一種積累性制度的理性,這種理性可能與生存有關。相反的,某些行為從狹隘的立即工具理性來看顯得是理性的(例如砍伐巴西的雨林),但從長遠的眼光看則是非理性的。

這一切考慮說明理性的概念往往是很難加以界定的。理性在最簡單的定義(1)下,有時沒有什麼特別困難便可成立;只在罕見的情況下,達到目的的手段才可能完全按照安排(例如根據手段的成本、手段是否可以得到等情況做安排),而且行為者往往缺乏其他明顯的訊息,既使這些訊息潛在可得。(參見 theory of games 博奕論;rational choise theory 理性選擇論;bounded rationality 有限理性。)

轉引自《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