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自殺?精神病?社會因素VS.心理因素

現代社會當中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然而自殺我們都會認為是個人的問題、EQ較差。但是在此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自殺真的是屬於個人的行為嗎?的確,我們不應該把自殺當作是屬於個人的,因為在這個人之外背後的社會是如何對個人造成影響的。所以很可能是社會影響了心理。當然自殺的人在自殺的前一刻一定是非常非常的失望,因為沒有別的希望,看不到未來。所以是當事人有意識的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一定會想在那一段時間他的心理是否受到非常大的創傷、挫折,甚至絕望。當以這個方式做解釋的時候,這些面向僅解釋了自殺的人的心理狀態。甚至在這些自殺的人當中很多人是處於精神崩潰,所以當精神科的介入或討論說這是精神病當中的某種類型,所以才會自殺。
而在此我們企圖要給大家呈現一種非個人,非單就以心理層面討論的方式告訴大家自殺不是純粹是心理問題。但造成心理問題的根本到底是什麼?而我們不該輕易的以精神科學的解釋、心理的解釋就忽略了問題的根本。從一些社會新聞來看自殺行為本身很可能是與社會結構有相當大的關係,可能是經濟、政治或各種社會因素等等。以台灣來說,台灣的產業結構的改變,傳統產業面臨相當大的衝擊,甚至是一些高科技產業的外移、倒閉等等,但很可能一個勞動者他所受的專業是屬於這方面的,但當遇到衝擊時他很可能就因此失業。當空有一身專業技術,但始終沒有工作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結構的轉變造成日常生活的安全感崩潰,或焦慮,而這種狀態下是否會造成心理上的問題,造成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甚至感到絕望而選擇自殺,或殺人。這樣的狀態,我們就不能單以心理、精神病作為唯一的解釋,而是要去思考背後的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
譬如最近發生的金融危機(雷曼兄弟倒閉、次級房貸、二次信貸),這意味著全球的金融秩序、制度所創造的衍生性商品,而這並非單一的存在,單一的影響。不是只有美國的銀行倒閉,而是全世界的金融體系、股票市場、投資人都受到影響、受到衝擊。所以在這種危機之下,是不是既有可能產生我們剛剛說得因經濟的失序造成心理的影響,結果出現了各種精神疾病、出現了自殺的案例,或瘋狂殺人的案例。涂爾幹在其《自殺論》一書中談到了自殺的類型,她告訴我們說有一種情況下社會突然產生了巨變,譬如經濟大恐慌、蕭條或突然產生了災難,平常穩定的生活突然崩潰了,社會的秩序、規範突然喪失了,所以就會出現「脫序型」的自殺。沒錯,在這危機中你感到絕望、感到悲傷,但這些因素來自於社會的驟變、秩序的喪失造成了心理的問題。而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其實很多心裡的問題,往往是因為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尤其是在自殺這個問題本身的背後還有一個社會結構的因素存在著。除非有辦法改變。
通常精神科醫生通常是看不到這個面向。譬如病人來看病,醫生只能夠看你的身上有什麼問題,心理有什麼問題。所以從醫療的角度來看只能看到個人的問題。可是你是如何生活的、你是什麼階級的、工作環境是如何的、或是你的工作產業結構是什麼等等,這是醫生無法從個人身上看到的。所以只有精神科、只有醫師來解釋現在的自殺、或各種的精神疾病、身心疾病,絕對對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的專業、或以更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也就是我們看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僅落入個人化(individualize)的角度來看就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